1.1 猎头公司定义
所谓猎头公司:是把企业家人力资源当成商品进行买卖的特殊企业,是人才机构的一种变体,是常设性的公司机构,客户可以去猎头公司求购优秀的企业家,企业家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寄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
1.2猎头的起源
“猎头”用于特指人才的搜寻、网罗,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不仅大量搜罗战败国的机器、武器等“硬件”,更是不遗余力、不辞辛苦地搜罗战败国的先进技术等“软件”,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精英人才。这样的一个过程被称为“Headhunting”即“猎头”. 因为头脑是智慧、知识之所在,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获取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由此看来,“猎头”一词用于特指网罗人才真是最贴切、最形象不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经济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从战败国猎取了大量高素质战俘,为美国带来了大量财富。承受着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于是,精明的商人们把为企业选取人才转变为彻底的商业行为,从中获取费用。猎头已实实在在发展为一个行业,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 中国猎头发展历程
1992年6月18日,沈阳"维用猎头中心"挂牌营业;1993年,英国雷文公司捷足先登,开设了第一家外资猎头公司中国办事处。从那个时候开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出现的猎头公司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从香港几经辗转进入国门、传入内地。随后,一大批专门访寻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外资猎头公司中国代表处、中外合资猎头公司和本土猎头公司应运而生,相继浮出水面。中国的猎头行业与国际相比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发展来看,中国猎头起步较晚,尚显幼稚,而国外猎头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从成长背景看,国内猎头公司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是不完全竞争,况且人才市场需要一个发育、培养的过程。从具体运作上看,由于国内猎头操作程序还不够规范,只能以较低价格来谋取市场份额,并且相互杀价现象非常严重;从操作人员素质来看,国内操作人员多半是半路出家,不少人缺少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实践以及操作技巧。
1994年,随着智联猎头(Alliance Executive Search)进入中国,加上近几年来国内一些新兴的猎头公司如科锐、浩竹等发展非常快,在这个阶段里面他们更多的跟国际猎头学习合作,从而使得自己的运作更加规范,运作的过程更加强调诚信,能够替企业和候选人把事情做好,逐渐的新生代猎头公司与国际猎头公司的差距也在慢慢缩小。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现在,猎头是人才中介机构的主营业务。1998年,美国最大的猎头公司之一科恩/费里在全球的年营业收入达到几十亿美元,日本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别是通讯和人力资源,在香港,有注册中介机构1200家。经济的日益开放使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日益加强,尤其是承受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加速,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国际化的竞争,由此而带来的竞争手段也越来越国际化。不论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都以超常规速度发力向前冲刺。经济发展迅速,人才的培养储备跟不上,必然导致企业重金挖才。作为一种广泛为国际企业挖掘人才的手段,猎头公司也由泊来品走上了中国企业经理人的案头。